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知识产权 创新赋能 汰旧立新 政策支持 “广东制造”提升科技含量
瞄准高质量发展,广东制造业不断刷新着纪录。
28.5秒——东莞华为南方工厂,华为P30手机“出生地”。从一块电路板“变身”一台手机,要经历什么?主板就要装配1300多颗元器件,还有各种测试,包括“11.5小时的老化测试”的严苛考验。虽然工序复杂,但一条生产线每28.5秒就能“吐”出一台手机。这是广东制造的速度。
2人——顺德美的集团智能工厂生产车间,200多台机器人舒展长臂,灵巧舞动,场面煞是壮观。蒸发器生产线,仅需两名工人,产量在递增、品质在提升。这是广东制造的效率。
3项——珠海格力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无稀土磁阻电机领域3项电机专利授权给丹麦格兰富公司,为全球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每天诞生22项专利的格力,正与世界分享自主研发成果。这是广东制造的高度。
更快了,更好了,更高了……走进南粤大地,我们对制造业的固有印象被时时颠覆。今年前三季度,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1.5%和55.9%。制造业以顶天立地之势,挑起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关键核心技术要握在自己手里
夜幕初降,珠海格力电器公司的车间里忙碌依旧。车间一角,一台德国造进口精密加工机床,正与身边一台格力造GAF500机床上演同台竞技的好戏……
没人指挥、没人操作,两台机床操控着“手术刀”,对中央空调压缩机用一级叶轮进行精密切削。
“格力造”率先交出了作品。20分钟后,“德国造”也完成任务。经检测,两者都达到了误差0.005毫米的精度要求,很快,这种核心部件将被安装到制冷压缩机上,成为大型中央空调的“心脏”。
“这台国产机床比德国机床晚四年‘出生’,运用了更多新技术,精度和效率都有所提升,更关键的是,它是自主研发的!”看着自家“宝贝”取胜,车间主任唐华敏喜出望外。
制造业里有个说法,生产设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家空调企业,有必要花大价钱自己研制机床吗?对此,格力有着自己的执着,“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培养自己的研发人才和技术,花多少钱都值得!”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
造空调的自己做生产设备,造房子的也开始研发建筑机器人——
碧桂园集团的建筑工地上,十几米空中风声“呼呼”作响,人要站稳都不易,干起活来就更难。
外墙喷涂机器人却不怕这样的环境,大风中稳稳当当,有力摆动,精准完成喷涂任务。地面上,建筑工人那双习惯直接施工的大手,如今操作起遥控器同样得心应手。
工地上的机器人可不是只能干粗活,各种细活也不在话下:铺一块瓷砖,熟练工人要4分多钟,机器人只需2分30秒;100平方米木地板,一个工人得干一天,机器人2小时就搞定……成立仅一年多,碧桂园的机器人公司博智林已有26款机器人产品下线。
“我们的建筑机器人,将力争实现核心零部件全自主。”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剑敏告诉记者,从建筑业跨界进入机器人制造,不仅可以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还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4K电视产量约占全国一半,5G产业产值约占全国40%,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1/5……凭借从零开始的创新精神,广东的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已成气候,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产值超万亿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拓展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
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空间有限……制造业遭遇的“痛”,广东曾更早经历,但在一心干实业的广东人看来,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再见了,东莞人的诺基亚!”东莞南城曾有一个诺基亚工厂,兴盛之时,这里是显著的地标,连公交车站都以“诺基亚”命名,想去工作的人挤破头。然而,随着工厂关闭,人去房空,一片冷清萧条。不少人心生彷徨:代工黄金期已过,东莞制造该向何处去?
几年过去,东莞人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从“代工之城”走向“智造之都”。
诺基亚走了,华为来了。
走进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夜色已浓,小镇里却是一派火热。办公楼里灯火通明,有的正伏案工作,有的围坐一起讨论问题,去餐厅吃饭的人们脚步匆匆。这座风景秀美的小镇,聚集数万名员工和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
今年8月,全球近6000名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来到这里,参加2019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一时间,松山湖成为全球瞩目焦点。在华为带动下,大量上下游企业在这里安家。
腾笼换鸟、吐故纳新,东莞制造业企业始终活力不减。今年,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东莞实现了制造业的逆势上扬。前三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如今,华为、OPPO、vivo扎根东莞,全球每4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产自东莞,一个世界级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今年8月,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
经过30多年高强度开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成为广东,尤其珠三角面临的突出难题。广东加大力度,对土地等供给侧要素进行改革,为先进制造业拓展发展空间。
广州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给制造业用地划定“红线”,力阻产业脱实向虚;
寸土寸金的深圳,整合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一次性打包推出,面向全球招商;
工业重镇佛山市,推广顺德经验,勇啃村级工业园改造“硬骨头”,向低效土地要效益。
“没有先进制造业,就没有广东的未来。”这些年,广东舍得“输血”,省财政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惠及3万多家企业。
让制造业轻装上阵、逆风起飞
对于外部环境中的挑战,外贸大省广东自然感受颇深。既要前行,更要转型,广东制造业如何在逆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10月17日,第十三届中国(珠海)国际办公设备及耗材展览会拉开帷幕。在纳思达集团展厅里,墨水打印的纸张被浸泡在水中,周围的白纸早已烂掉,水却还是清水,打印的画面没有一点掉色,这就是纳思达百年不褪色的新型墨水技术。
出口业务占纳思达集团主要业务80%左右,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不小压力,但针对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却让纳思达轻装上阵、逆风起飞。
“多项政策红利一起释放,让我们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向创新研发。”纳思达集团财务总监陈磊说,仅深化增值税改革一项政策,今年就为集团减轻增值税及附加税负担1000万元。
税费负担减下去,金融服务提上来。
今年春节过后,东莞市伟盛饮料有限公司因进货需提前支付货款,面临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公司规模小,没有抵押担保,融资不容易。”公司负责人黄伟光说。
情急之际,黄伟光听说有一种无抵押、纯线上、放款快的银税互动产品,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办理了相关授权。没想到,很快就在东莞银行得到100万元授信额度,10分钟后贷款申请完成。
“简直是‘秒贷’!”黄伟光回忆起当时场景依旧很激动,“仅凭纳税信用,公司已成功办理两次贷款,手续非常便捷。”
“云税贷”“小微快贷”“科技云贷”……广东金融系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融资效率,让企业不仅贷得到,而且贷得快。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流向制造业。
“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外资十条”“金融十条”……持续不断地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将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入海阔天空之境。
“制造业是广东安身立命之本。”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对于广东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广东将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挺起广东发展大梁。
“温控看似平常,里面大有学问。”松山湖畔的华为先进热技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细心地为5G基站使用的25G光模块穿上电子陶瓷“外衣”。“光芯片通过发光来传输信号,要求光芯片的波长很稳定,如何实现呢?”
实验室工程师邹天华告诉我们,他们选用了“上下陶瓷基板+中间热电半导体材料”的热电器件作为5G传输光模块控温的主要手段。而在300多公里外的“瓷都”潮州,三环集团正是国内电子陶瓷的龙头企业。陶瓷制造,这个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产业,在5G时代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小小陶瓷“外衣”,折射出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大格局:先进制造业奋力向前,传统制造业加速蝶变。深度融合、携手同行,闯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人民网